編者按:
村莊中,汗水滴下種子發芽
遠山里,忘我耕耘,希望在茁壯
央廣網特別推出系列報道《遠山的回響》第二季
記錄鄉村振興的新農人故事
譜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!
央廣網安康12月19日消息 正午時分,襄渝鐵路上的列車從南君濤的拐棗醋廠門口轟鳴駛過,列車的鳴笛聲響悠遠鳴長,回響聲穿透遠山。
初冬,正是收拐棗的季節,也是南君濤最忙碌的時節。村民把從樹下撿來的拐棗整理成束,用繩子捆扎好,送到南君濤的醋廠用來釀醋。
醋廠的味道總是這么別具特色、回味清爽。在南君濤的生產廠房內,拐棗的果香味與醋的酸香混合著,香味醇厚,果味濃郁。
“來,嘗一口!純天然的醋,不加任何東西,感受一下和其他醋比較起來口感如何。”說話間,南君濤打開了醋瓶給每個人遞上倒好的拐棗醋。
陜西人愛食醋,對醋的要求自然也挑剔。在眾人對醋的好評中,南君濤做拐棗醋帶著村民致富的故事由此拉開。

南君濤正在整理收購上來的拐棗(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)
在“不值錢的玩意兒”上動腦筋
拐棗是秦嶺山區的一種特產,又稱萬壽果、俅江枳椇、蜜爪爪等,是鼠李科、枳椇屬落葉喬木。

掛滿枝頭的拐棗(央廣網發 資料圖)
旬陽地處秦巴腹地,是拐棗最佳適生區,自然分布廣泛,資源十分豐富。現有總面積已達40萬畝,占全國拐棗總產量的80%。
地處秦巴山腹地的安康旬陽拐棗隨處可見,基本不值錢。農閑時節,村民將家里的拐棗碎釀成口感醇厚的燒酒,這也是一直以來拐棗在當地最好的利用價值。
受此啟發,之前做糧食醋銷路不太好的南君濤動起了腦筋,拐棗能做酒,為什么就不能做醋呢,拐棗的保健作用體現在醋上是不是能更好一些?
“那么不值錢的玩意兒,做成醋能也賣這么好的價格?”拐棗做醋,當地群眾有質疑:拐棗醋效益真有那么好?當地群眾更質疑拐棗醋的價值,沒人想到平時懶得撿的拐棗做成醋能賣到幾十塊錢的價格。
面對質疑,南君濤用他的創新與實干給出了回應。面對不理解,拐棗醋的好銷路和好價格回應了疑惑。
“從部隊退伍回來,我在旬陽呂河鎮糧管所上班,后來效益不行只能買斷工齡,自謀生路。依靠家人做柿子醋的經驗,我開始嘗試做拐棗醋。山里人,只要肯干、肯吃苦,做事不難。”提起創業歷史,南君濤的身上有一股不甘心屈服現狀的闖勁與韌勁。
肯吃苦,就能干成事。說著容易,做起來并不容易。提起第一次失敗,南君印象頗深:“剛開始沒有把拐棗枝撿出來,和拐棗一起發酵,由于拐棗枝單寧含量比較大導致第一次醋做失敗了,好幾桶醋都倒了,損失有三四萬元。”
對南君濤而言還有一次更慘痛的教訓。拐棗醋到了發酵的時候,南君濤買了幾十個大桶準備用做拐棗酒的方式發酵醋,結果幾十桶的“醋”半年多愣是沒有任何變化,顯然是失敗了。這一下子又讓南君濤損失了十幾萬元。
“做醋以來碰到的坎坷確實挺多,由于拐棗含糖量比較大,拐棗粉碎不徹底而且還粘在機器上,這樣的設備我們反復調試了很多次,后來買了絞絲機才解決了問題。”采訪中這位漢子只把困難的歷練當成了談笑間的“故事”,殊不知這些“故事”卻是他用不服輸的拼勁寫出來的。
拐棗變醋,看起來容易,其實真正操作起來其中的苦只有做過的人最清楚。幾經周折,南君濤的拐棗醋終于成了。他也成了旬陽拐棗釀醋第一人。每年能收購當地群眾拐棗300多噸,為當地群眾增收300多萬元。

南君濤正在釀醋車間查看發酵情況(央廣網記者 張偉 攝)
拐棗巧變醋帶領村民在家門口掙錢
南君濤的拐棗醋廠位置特別好,一邊是通向遠方的襄渝鐵路,另外一側是流向遠山的奔騰漢江。水陸交通的便利給山里群眾過上好日子帶來了希望。
“作為這里出生的人,眼看著這么多的拐棗鄉親們賣不出,任由爛在地里,很心疼。我想通過我的努力,讓這里的特色農產品產生更大的價值,讓鄉親們的拐棗賣上好價格,讓大家的日子過得好起來。”南君濤告訴記者。
南君濤將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成了市場上獨一無二的拐棗醋,一年賣出500噸,銷售收入達800萬元。
在旬陽當地,拐棗是當地群眾的一種致富果,一般農村家家都有幾棵樹,一年基本不用管理,霜降后只需撿拾果子既可。由于拐棗樹好養活,比較節省勞動力,村里的閑置勞動力通過參與拐棗產業也能很好地增收。
旬陽當地算過這樣一筆賬,按照一棵樹產200多斤拐棗估算,村民種六七顆拐棗樹一年可收入1000多元。當地拐棗的收購價一斤是一塊四左右,對于農民而言比種糧食效益能好一些,是個致富的好產業。
在醋廠采訪,跟隨著南君濤的步伐,一點一點地了解拐棗做醋的工藝,方知創業者的艱難。
“收購拐棗,人工挑揀,盡量把枝條去掉。打碎發酵,加入醋曲和稻殼、麩皮等繼續發酵。淋醋,讓醋陳化。”隨著南君濤的邊走邊介紹,經過數十道程序后,拐棗脫胎變成了香醇的醋,中間一個環節出問題醋有可能就做壞了。

南君濤正在醋廠查看釀成的拐棗醋(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)
目前,南君濤的企業是旬陽拐棗消耗量較大的企業之一,也是當地帶動群眾致富的明星企業。目前他的企業有固定的工人十幾個,最多的時候用工有五十多人,企業自種300多畝拐棗,聯合農民種植1200多畝,對于目前醋廠的規模,當地的拐棗基本夠用。
家住旬陽縣段家河鎮薛家灣社區的段遠崇家里種了四畝多拐棗,通過拐棗種植段遠崇能收入兩萬多元。相比傳統農業每畝5000元的收入“天花板”,拐棗種植這種產業節省勞動力,收入也比較可觀。
采訪中,南君濤算起了收支細賬。工廠務工能為當地群眾帶來200多萬元收入,拐棗收購能帶來300多萬元收入。對于周邊群眾而言,家門口掙錢雖然不多但是日子過得很舒服。
為小拐棗謀“大作為”
“你看這個醋,果香十足。而且由于拐棗的保健護肝作用比較好,因此我們的醋基本都是回頭客。銷路不愁,目前擔憂的是產能跟不上。”對于拐棗醋,南君濤頗為自信。
拐棗中富含糖、二氫楊梅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,保健價值頗高。但是由于深加工技術的欠缺和衍生產品的不足,導致當地的拐棗只能被群眾用來釀酒或者爛在地里。
“怎么提高附加值,帶動更多群眾富起來,讓拐棗這個產業好起來。”讓鄉親們種的拐棗能產生更大價值,成了南君濤一直考慮的問題。由于產量的限制,南君濤的線上銷售渠道尚未真正打開,未來將逐步完善線上銷售渠道。
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,如今南君濤的小廠子已經注冊為旬陽縣天正釀造有限公司,擁有多個注冊商標,并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,相關產品遠銷到北京、新疆、西安等全國各地。
做醋不易,賣醋也難。講起銷售中遭遇損失的事,南君濤至今記憶猶新。“當年在安康設立了一個辦事處,由于各種因素辦事處后來沒有經營下去,半年時間損失了十幾萬元,非常可惜。”
對于南君濤而言,擴大產能、組建銷售團隊、拓展省內外市場、拓寬網絡銷售渠道是目前比較緊要的幾個工作。用新想法、新理念讓旬陽的拐棗產品走得更遠,帶著旬陽鄉親們富起來,是他最大的夢想。
“下一步我們最需要做的事就是繼續做好深加工產品,隨身飲用的拐棗濃縮汁即將推出市場。新建的廠房有一萬多平方米,產量將有1萬噸,可以讓我們明年消耗1000多噸拐棗。”

整理生產好的成品,南君濤的拐棗醋即將走向市場(央廣網記者 舒隆煥 攝)
對于目前的鄉村振興,南君濤也有自己的理解。作為靠農業吃飯的新農人,南君濤希望鄉村的人氣旺起來,鄉村的資源能夠通過鄉村振興盤活起來,讓鄉村的資源能夠幫助農民在家門口致富。
“我是從事農業產業的,目標就是把眼前的事做到最好。我將通過做好拐棗醋帶著鄉親們一起把拐棗產業做好,讓旬陽的拐棗醋走出陜西、走向全國,讓農民富起來,農村興起來。”采訪最后南君濤對于目前所從事的產業充滿信心。
在南君濤的廠子外面,拐棗醋的香味飄向遠方,駛向遠山的火車鳴笛聲再次響起。
總監制:張軍 于鋒
監制:王薇 趙凈
記者:張偉 舒隆煥
策劃:關宇玲 孫瑞婷
視頻策劃制作:張偉 舒隆煥
設計:張慧玲
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,請聯系我們:010-56807194
長按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