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時節,渭水河畔,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游人如織。“‘中國’一詞最早的文獻記載出自何尊底部銘文中的‘宅茲中國’,這里的‘中國’是一個地理概念,代表‘天下的中心’,即中央之意。”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靳琬瑩向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道。

靳琬瑩向青少年游客介紹青銅器知識(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)

寶雞被譽為“青銅器之鄉”,從漢代開始就出土青銅器,其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多、種類之全、銘文字數之多居全國前列。

2024年9月10日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寶雞青銅器博物院,走進展廳聽取當地周秦時期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匯報,仔細察看何尊、逨盤等珍貴青銅器,了解當地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等情況。總書記指出,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、燦爛輝煌,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。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,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。

為了更好展現館藏文物的精美工藝細節,讓觀眾更深刻理解青銅器背后的故事,2024年年底,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完成基本陳列“青銅鑄文明”的改造提升。“現在來博物院參觀的游客越來越多了,面對不同年齡段,特別是小朋友,我們把晦澀的銘文轉化成生動的故事,讓更多人了解青銅文明。”靳琬瑩說。

寶雞青銅器博物院(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)

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陳列展出的青銅器種類涉及酒器、食器、樂器等,這些青銅器一大顯著特點就是刻有長篇銘文。“銘文能解讀青銅器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的密碼,佐證史料記載,是中華文明五千年連續性的實證。”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瑩說。

何尊等許多青銅器的銘文刻在器物內部。為了方便參觀者鑒賞,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引入投影和三維動畫技術,讓觀眾不僅能清晰看見文物,還能“走進”青銅器所承載的文明歷史記憶中。

“戴上AR眼鏡能看到和感知青銅器背后的歷史故事,比傳統講解更清楚、詳細,文物更加生動立體。”來自甘肅的小學生寧孜墨說。

改造后的數字化何尊展廳吸引參觀者沉浸式觀看(央廣網記者 侯凱奇 攝)

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創產品展示區,各種仿青銅器的文具、飾品等文創產品琳瑯滿目,受到不少游客青睞。“以‘國寶’何尊及館藏代表性文物青銅鼎、青銅簋為靈感,我們博物院設計打造了‘青青’和‘銅銅’兩個IP形象。未來,我們將繼續精研創意,推出更多打動人心的文創產品。”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化產業部工作人員劉新說。

近年來,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還依托館藏文物策劃不同主題的展覽,在國內陸續推出“天下有道——周禮主題展”“止戈為武——兩周青銅兵器與軍事文化展”等,與其他博物館聯合策劃推出國際展覽,積極推動中國青銅器文明從寶雞走向全國、走向世界。

“我們將始終牢記總書記囑托,深挖青銅器文明內涵,強化保護研究、闡釋傳播,宣傳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講好中國故事,講好陜西故事。”寧亞瑩說。

總監制:駱紅秉

總策劃:張軍 于鋒

監制:伍剛 宮歆慧 蔡榮波

統籌:陶玉德

策劃:張偉 卜葉

記者:侯凱奇 陳鏘

編輯:付可
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>>
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,請聯系我們:010-5680719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