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廣網阜陽4月22日消息(記者趙家慧)如果是5年前,你問安徽潁上縣西三十鋪鎮余塘村的村民們,“你知道蘆筍嗎?”他們一定會搖搖頭答,“那是個啥?聽都沒聽過。”而如今,這里的村民都對這種長著綠色嫩莖,頭上頂著紫色鱗芽的植物十分熟悉,因為它帶著這方土地走上了致富“快車道”。

蘆筍還可以做成蘆筍汁等延伸農副產品(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)

  蘆筍被譽為“世界十大名菜”之一,由于其熱量低且富含組織蛋白,它一直是餐桌的“貴族”,在一線城市銷量很好。加上富含葉酸、核酸、硒等微量元素,更是世界公認的蔬菜抗癌之王,而其種植地多在長江以南。

  潁上人滕傳林、李賀起早年在上海崇明島從事蘆筍種植,掌握了各種種植“小竅門”,并開拓了良好的市場。2015年,通過招商引資,兩人回到家鄉。經過考察和試種后,滕傳林和李賀起發現,“這里位于阜潁河南岸,水質、土壤和地形都適合種蘆筍。”于是,兩人還鄉創業,成立了安徽起林蘆筍有限公司。小小蘆筍正式“渡江”,開始“大展神通”。

村民們正在打包才采摘下來的新鮮蘆筍(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攝)

  “余塘村這里原來就種點玉米、小麥,即便是豐年,利潤每畝也就800元。”西三十鋪鎮黨委書記江騰告訴記者,阜陽作為農業大市,各地都在探索農業結構調整,希望發展高附加值特色農業。

  公司流轉了500畝土地進行種植。“大棚種植是一次投入、多年受益,第二年就可以采摘。每年每畝常產可達4000—6000斤,每畝年產值2萬元以上,經濟效益非常可觀。”江騰解釋道,蘆筍種植作為一種勞動密集性產業,可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。張電英老人從種植園一建好就在這里工作,“做做采摘,打包一下,每天能有60塊錢,夏天高峰期的時候一天有90塊。”

  “最開始,政府作出擔保,老百姓才敢放心種。”西三十鎮采取“政府+保險+新型農業經營主體(合作社)+貧困戶”四位一體來推進扶貧蘆筍基地精準扶貧工作,利用長豐縣對接潁上縣幫扶資金282萬元,通過土地入股、資金入股、園區務工合作的形式,幫助26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脫貧。目前,西三十鋪鎮蘆筍種植已經形成穩定的市場,種植技術也已基本成型。

村民們早上的工作是在大棚里采摘蘆筍(央廣網發 潁上縣委宣傳部供圖)

  江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“產業分紅235戶,每戶帶資入股12000元,每年可獲1720-1920元的分紅。土地入股14戶,每畝年分紅也有1200元。”

  疫情尚未解除,全國產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。西三十鋪鎮黨委委員李文慶告訴記者,疫情對當地蘆筍種植業的影響不大,“蘆筍有3個月的休眠期,可以調節大棚溫度以延長出棚時間。”由于公司積累了穩定的客戶,產品供不應求,“主要是銷往杭州、合肥、阜陽的蔬菜批發市場。”

  2018年3月,通過以商招商,傳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蔬菜種植企業入駐鎮里,在余塘村北部一期流轉了360畝土地,擴大了西三十鋪蘆筍種植面積,全鎮蘆筍種植面積總面積近2000多畝,形成穩定的蘆筍產業。

  2019年帶動脫貧戶83戶,連續三年每年每戶可分紅1840元;解決本地勞動力就業36人,其中帶動貧困戶8戶穩定脫貧;土地入股分紅貧困戶25戶,戶均增收2100元。

村民在大棚里給蘆筍澆水(央廣網發 潁上縣委宣傳部供圖)

  疫情防控期間,西三十鋪鎮堅持疫情防控與農業生產“兩手抓、兩手硬”,幫助農業經營主體解決實際困難,提供防控物資,協商用工,促進特色種植扶貧基地盡早復工復產,“當地村民提供了穩定的勞動力來源。防疫工作做到位了,人手不愁。”

  2020,西三十鋪鎮以全縣產業項目建設年為契機,在蘆筍種植基礎上,擴大種植葡萄、有機花菜、娃娃菜、黃花菜、西瓜、桑果種植面積,打造“萬畝蔬果產業園”,實現全鎮貧困人口全面同步進入小康。

  一根根嬌嫩的蘆筍過了江,用了5年時間在皖北大地上扎牢了根,正迸發出蓬勃的致富新活力。